地区版
第380期

信仰人物传记《牧师传奇》

《牧师传奇》是广东教会一位牧者所写的人物传记,传记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作者的外公孙溥俊老牧师一生中发生在战争年代、建国初期、文革时期、落实宗教政策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感人故事,再现了老一辈牧者忠于上主、忠于信仰、甘心舍己、乐于奉献的精神。愿上帝藉着前辈牧者的见证,激励更多的年轻同工追随主耶稣的脚踪,勤做主工,忠勇向前……

《牧师传奇》连载之四十——安返天家

夕阳西下,淡红色的太阳浸在几朵薄云之中,它的余晖使周围的天空变成了一片粉红。龙虎山下,炊烟袅袅,晚归的牧童笛声悠扬,天地间一片祥和的景象…

《牧师传奇》连载之三十九——最后劝勉

“上帝啊,儿孙是你赐给我的产业,但我十分亏欠,没能教养好他们,把他们一一带到你的面前。现在,我要回到你的身边了,我把这七个孩子托付在你的手里,求天父你亲自引领他们,祝福他们,拣选他们,使他们成为你合用的器皿。上帝我们的天父,祢亲眼看见主的儿女们在这混乱不安的世界中成长。求主使他们看见,主的道路比世界的道路能给他们更丰盛的生命,跟从主比追求自私的目标更好。求主帮助他们,不把失败看作自我价值的衡量,而是重新开始的机会。赐他们力量持守他们对主的信心,保守他们在主的造化之中喜乐而富有朝气。这都是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阿门……”

《牧师传奇》连载之三十八——耄耋大寿

2007年,姥爷已寿至耄耋之年,八十载人生路,六十年侍主情,姥爷十七岁入中华圣公会中央神学院,二十一岁毕业,受差派到东北传教。除了文革期间,他被判劳改,下放星火牛场的十年之外,姥爷一直没有离开过教会的侍奉岗位,真可谓“全人服侍基督,一生为主尽忠”。

《牧师传奇》连载之三十七——圣心十架

我从小在姥爷的身边长大,潜移默化中,我深知自己是基督徒,与身边的同学、朋友是不一样的。他们能去的地方-如寺庙道观,我却不能去;他们能吃的东西,如火锅中的血豆腐,我却不能吃。但是我心中,对于那红墙碧瓦的“禁地”内却充满了好奇:影视剧场景中出现的那些或泥塑,或木雕,或铜铸的神像,有的正襟危坐,有的怒目圆瞪,有的手执刀剑,他们也真的像上帝一样,可以保佑信众吗?烟雾缭绕中,对他们顶礼膜拜的人们,或焚香祝告,或俯身叩拜,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好奇越来越强烈。

《牧师传奇》连载之三十六——传家之宝

我捧着“传家宝”,顿时心花怒放,赶紧拿回房间去拆包。我一边解红布疙瘩,一边猜想我的传家宝会是什么:玉佩?金锁?扳指?难道是电视里经常能看到的满满一盒金银珠宝?当我满怀期待地解开红布时,顿时愣住了,只见红布里静静地躺着一本《新旧约全书》。

《牧师传奇》连载之三十五——薪火相传

小时候,我最爱听故事。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在天寒地冻的黑龙江,听故事成了我唯一的消遣。于是,讲故事成了我和大人们做交换的条件:姥姥要给我喂饭,请讲个故事;要给我洗澡,也要讲个故事;要我睡觉,还得讲个故事。姥姥是退休语文教师,既教过小学,也教过中学,对于我来说,姥姥简直就是一座“故事宝库”,《狼和小羊》啦,《龟兔赛跑》啦,《小马过河》啦,都是听姥姥讲的。直到我上学了才发现,原来姥姥讲的故事都是语文书上的课文 。

《牧师传奇》连载之三十四——尽心侍奉

姥爷点点头:“走的路多了,脚掌不断和鞋底摩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脚垫,所以要常常修剪。”从前的生活条件不比现在,人们出门很少有车坐,一般都是靠步行,所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脚垫,可像姥爷这样“规模”的脚垫还是很少的,这就足以证明姥爷走的路比常人都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牧师传奇》连载之三十三——重返故乡

出访韩国回来,姥爷借着教会换届的机会,谢绝了同工们的多次挽留,从主任牧师的岗位上退了下来。由于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国教会当时正呈现出一片青黄不接的局面,许多老牧师已经80高龄,但还不得不承担繁重的领导工作,可姥爷却早早为自己培养好了接班人,才刚过六十就“激流勇退”了。

《牧师传奇》连载之三十二——萨满法师

萨满教,一种相信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的古老宗教。东北地区的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鄂伦春,鄂温克族都曾信仰过萨满教。不仅如此,萨满教对俄罗斯和北欧一代也产生过深远影响,时至今日,中俄边境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婴儿出生第八天抱到东正教堂洗礼,回来又参加萨满教的祭祖仪式的习俗。

《牧师传奇》连载之三十一——出访韩国

1990年,姥爷作为特邀代表,随省两会出访韩国教会。韩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基督教很早就传入了韩国,传承到现在,最大的宗派当属长老会。长老会在教会的管理方面实行民主管理的方法,从信徒中选举德高望重,灵性好的弟兄姊妹委任为长老。长老无需放弃世俗工作,只是义务参与教会侍奉。牧师则由长老和信徒代表协商后选聘。牧师负责牧养,长老负责管理,分工明确。

《牧师传奇》连载之三十——偶遇皇姑

1989年9月,建国40周年庆典前夕,少数民族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姥爷被评为“少数民族宗教界先进个人”,受邀参加表彰大会,及国庆盛典。

《牧师传奇》连载之二十九——灵异事件(二)

​“这么说,不是佛牌阻挡了上帝的大能,而是他那颗悖逆的心不堪承受上帝的恩典,对吗?”我问到。姥爷点点头。

《牧师传奇》连载之二十八——灵异事件(一)

姥爷说,其实这也是魔鬼迷惑人的一种伎俩,夭折的婴儿和幼童,由于只有原罪,而未犯本罪,可不经审判由上帝直接收回,是不会游荡在人间,更无法干预人们的生活的。在幕后操纵的,其实就是魔鬼。当然,魔鬼不需要什么供养,严惩疏于供奉的信徒只是为了“杀鸡给猴看”,警示其他信徒:若敢不敬,格杀勿论。

《牧师传奇》连载之二十七——周岁“抓周”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自从恩泽“死里逃生”之后,一家人都变得小心翼翼的,每个人回到家,第一句话都是问:“孩子呢。”

《牧师传奇》连载之二十六——亲历神迹

摆过满月酒,也该给孩子取个正式的名字了,总不能老这样“宝宝,宝宝”的叫吧,再说也该上户口了。于是,姥爷召集全家上下两院老少议员,一起坐下来商量取名字的事。

《牧师传奇》连载之二十五——喜得外孙

那个年代,孕妇很少在医院生产,都是将助产士请到家中接生。当时姥爷一家就住在教会后院的教牧住宅内,这个重八斤九两的男孩生得俊美朗目,额头宽宽,一落草就攥紧了拳头,扯开嗓子,“哇”地一声啼哭。姥爷说,这一嗓子极具穿透力,惊得院子里的狗都一阵狂吠。

《牧师传奇》连载之二十四——重建教会

可当姥爷听说教会有待重建,却无人牵头时,就毅然决定回到教会的侍奉岗位上来。因为他始终认为:牧师是甘愿自献己身的活祭,岂有献了一半又收回之理?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姥爷重新回到了教会。

《牧师传奇》连载之二十三——文革结束

就这样,姥爷得到了平反,回到市区,被安排在重型机械厂工作。他的工作就是把进口的机械说明书读通读懂,和老师傅研究机械如何操作,再教给工人师傅。

《牧师传奇》连载之二十二——义收养女

十几天后,姥爷收到了姥姥的回信,姥姥在信中说,收到姥爷信的时候,她就猜到了信里的内容,而当时,小英子已经坐在姥姥家的饭桌前喝着苞米糊糊了。善良的夫妻二人不约而同地作出了同样的决定。

《牧师传奇》连载之二十一——劳改十年

“那您有没有超度他们?”我问(那时年少无知,问的好笑)。姥爷笑了:“超度?我可没那本事,人的灵魂何去何从,只有上帝掌权,我们只能尽力让更多的人在生前认识上帝,以免他们灵魂沉沦,人一旦死去,牧师也无能为力了。”

《牧师传奇》连载之二十——艰难岁月

“可恶,这帮没良心的白眼狼,姥爷,您为什么救他,这样的人,死有余辜。” 我气愤地说,姥爷不紧不慢的喝了一口茶,双眼望着窗外的小花圃,目光是那样慈祥:“人都是有罪的,耶稣为拯救世人来到人间,人们却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他在被钉时,还在为那些钉他的人祷告:父啊,饶恕他们,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听了姥爷的话,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牧师传奇》连载之十九——文革开始

面对严峻的局势,主任牧师决定停止主日崇拜以外的一切聚会,并组织人拆了教堂上高高耸立的十字架,但是……

《牧师传奇》连载之十八——奇特葬礼

“这样的葬礼倒是挺环保的。”我说。姥爷笑了:“听说藏族人是把尸体抬到山顶上,由喇嘛诵经祈祷后,任由秃鹫吃掉,不知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和习俗。”听姥爷说,蒙古族是一个豪爽大气的民族,最重义气,懂得感恩。我想:这种奇特的葬礼,或许就是蒙古人知恩感恩的表现吧。

《牧师传奇》连载之十七——​领受圣职

1958年,姥爷在东北教会侍奉已经整十年了。期间,他曾和当年一起受差派来东北的同学们返回上海,按圣公会传统,由当时江苏教区的毛克忠主教按立为会吏。

《牧师传奇》连载之十六——联合礼拜

虽然姥爷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联合礼拜的开展,但他心中却有一份浓浓的,挥之不去的圣公会情节:忘不了中央神学院那庄严肃穆的教堂;忘不了《公祷书》上充满敬虔又言简意赅的祷词;忘不了那洁白的圣衣和尽显绅士风度的罗马长袍……

《牧师传奇》连载之十四——痛失爱女

回到东北后,姥爷把自己那间小房子粉刷了一下,又买了一个小衣柜,就算“成家”了。姥姥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不仅能识文断字,而且针织女红,诸般家务,无一不精,姥爷从此告别了冰锅冷灶的日子。

《牧师传奇》连载之十五——妙除狼患

“这些人真搞笑,病急乱投医,您是牧师,又不是超人,有病找您,中毒找您,现在捕狼也找您”。我又插嘴道,姥爷笑了:“牧师不是万能的,但他侍奉的上帝却是万能的……“

《牧师传奇》连载之十三——​满族婚礼

1956年秋天,姥姥姥爷在秦皇岛举行了婚礼。用姥姥的话说,这场婚礼可谓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场婚礼不仅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特色,而且保留了满族传统的婚俗。

《牧师传奇》连载之十二——喜结良缘

姥爷出身大户人家,家里虽说不是仆婢成群,但是诸如洗衣煮饭,砍柴挑水等家务活还是不用少爷们自己动手的。姥爷自幼读书,稍长就在药铺里随大掌柜学医抓药,所以他几乎什么家务都不会做。初到东北的几年间,姥爷和他的同学,来自秦皇岛的王景星弟兄一起生活,王弟兄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又是长兄,做家务是轻车熟路的了。于是两人合作,姥爷负责劈柴砸煤,买米挑水等体力活,王弟兄则负责炒菜做饭,缝缝补补等技术含量高一些的任务。日子虽然单调,却也井然有序。

《牧师传奇》连载之十一——虎口余生

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碧蓝如洗的天空白云朵朵,茫茫林海,无边无垠。遥远的天边,成群的大雁正飞向南方,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骑上白马,漫步在这森林草原之间,看着夕阳缓缓落下,是不是特惬意?特浪漫?你如果这样认为可就大错特错了,其实,看似平静的草原危机四伏;貌似宁静的森林也是充满危险。

《牧师传奇》连载之十——巧解剧毒

到了东北后,姥爷就开始着手准备传教工作了 。说来有趣,佛教道教喜欢选在深山老林修建寺庙宫观,追求远离红尘,而基督教却恰恰相反,专门在人多热闹之处设立教堂。姥爷选了一间临街的铺面租下来,又请木匠做了跪凳,圣餐桌。按照圣公会传统,新堂献堂要请主教祝圣,但当时一切才刚起步,房子又是租的,就只能将就了。

《牧师传奇》连载之九——初到东北

姥爷完成了神学院4年的学业,取得了神学学士学位,并和同学们受主教院的差派,到东北去开荒布道,传播福音。中华圣公会是当时中国新教宗派里规模最大的,建立了许多教区,东到江浙,西到陕西,南到粤港,北到大连。但是大连以北的吉林,黑龙江地区,却山高林密,地广人稀,福音并未传至。在这样的前提下,肩负“救人灵魂”的使命,姥爷和他的同学们踏上了北上之路。

《牧师传奇》连载之八——主教印象(3)

王主教,福建人,曾在国外留学多年,取得了文学硕士、神学博士学位,著作等身,译作颇丰,不仅如此,王主教在圣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圣诗考典》一书,文革结束后,主教又用三年时间,写了《新编赞美诗史话》一书。介绍赞美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灵性历程,几十年来,这本书多次再版,一直深受信众喜爱。

《牧师传奇》连载之七——主教印象(2)

当时在圣公会内部正盛行一股“风”,许多圣品同工都以“名门正派”自居,将其他宗派贬为“左道旁门”,张口闭口不离“使徒统绪,圣事神权”。

《牧师传奇》连载之六——主教印象(1)

听姥爷说,张光旭主教是当时福建教区的主教。是一位温文尔雅、极富学者风范的主教,无论见了谁,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所以学生们都亲切称呼他“微笑主教”。

《牧师传奇》连载之五——学院生活

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大家公子,是如何在素有“不夜城” 之称的繁华大上海度过了四年枯燥单调的神学院生活的呢?难道外界对于他们真的一点诱惑都没有吗?姥爷说,学院是绝对禁止他们上街的,一应生活用品都由学院统一配备,但他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总会借着外出到上海的教会参与侍奉的机会溜出去逛逛。姥爷见识了许多在老家没见过的东西,也为这份好奇付出了代价——被罚抄公祷书。

《牧师传奇》连载之四——上主的呼召

最初,太爷听说有人在秦皇岛传“洋菩萨”,他很感兴趣,可是去了几次教会后,就回来对太奶说:“这哪是拜神?简直是学堂里的先生在给孩子们上课。”从此就再也不去教会了。

《牧师传奇》连载之三——立志弃赌

上次说到姥爷经历了龙虎山上那灵异的一幕后之后,再也不敢上龙虎山赌场了。但还是时常赌瘾难耐,偷偷溜到临近村庄的小赌场过过瘾。被太爷发现了,免不了要罚跪一夜,可姥爷就是改不了这好赌的毛病。

《牧师传奇》连载之二——鬼故事

许多不了解基督教信仰的人都以为基督教不相信世上有鬼,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基督教不是不相信世上有鬼,而是基督教对鬼的认知与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对鬼的认知有着本质的区别。

《牧师传奇》连载之一:​走出家门

《牧师传奇》是广东教会一位牧者所写的人物传记,传记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作者的外公孙溥俊老牧师一生中发生在战争年代、建国初期、文革时期、落实宗教政策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感人故事,再现了老一辈牧者忠于上主、忠于信仰、甘心舍己、乐于奉献的精神。愿上帝藉着前辈牧者的见证,激励更多的年轻同工追随主耶稣的脚踪,勤做主工,忠勇向前……